藝術家顧廣毅新作《延遲青春》於空總C-Lab展出

2019-09-23

從未來情境探索醫療科技、衛生政策與青少年性自主議題

《延遲青春》(2019),由藝術家顧廣毅提供。

台北 2019年9月24日 - 以獨特思辨思維,挑戰人類想像,旅居荷蘭的台灣藝術家顧廣毅,將於10月5日至12月8日,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參與「城市震盪」展覽,首度發表全新作品《延遲青春》(Delayed Youth),並將於10月12日在空總共享吧,舉行作品座談,以及世界建構工作坊。

具備牙醫師資格的顧廣毅,繼2018年引起歐洲廣泛討論的《虎鞭計畫》(Tiger Penis Project)後,新作《延遲青春》同樣設定在未來情境,亦是空總C-Lab「2019 CREATORS創作/研發支持計畫」的其中一個作品。在展覽現場,將透過一系列醫療裝置、醫療影片,以及相關的情境服裝和物件,來探討兒童的性成熟與性自主。為了讓情境的發展基於醫學知識,顧廣毅和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代謝專科與小兒內分泌科的朱子宏醫師合作,透過一系列的訪談,來理解當代醫學對於性早熟兒童治療的方式,以及相關的倫理議題。

在《延遲青春》裡,可以看見保守團體透過公投和積極參政,讓政府改變對於2050年的台灣性別政策的制定,運用原先治療性早熟的藥物,來控制青少年的性成熟。透過阻斷下視丘對腦下垂體的作用,導致無法分泌促性腺激素,讓青少年的性器無法成熟,延緩其青春期的發展。

在顧廣毅的研究下,他發現許多保守團體,聲稱青少年的大腦運作不成熟,不該擁有性自主權,因為青少年無法承擔懷孕與性傳染疾病的風險,與近年來性別團體所鼓吹的多元價值大相逕庭。他舉例,從人權的觀點出發,有些團體從人權的角度出發,認為青少年應該要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透過性教育尊重不同性別氣質的人,同時健康且愉悅地保護自己的身體。

他認為,在這樣對立的立場中,論點的糾結點在於人類對「性」的掌控程度,保守團體認為「性」僅是為了繁衍後代以及家庭價值而存在的,其餘性行為都應該被約束,而人權團體則認為每個個體,都應追求「性」的自主權,而不是讓「性」服膺於整個父權社會系統的規範。

因此,在情境設定下,透過醫療科技的應用,政府可以透過此藥物,讓全國所有的青少年延緩其青春期的發生。所有的小孩將會被政府統一控制於18歲開始青春期,有效地讓身體的性成熟時間與法律上合法性交的年齡同步。意味著在高中以前的所有青少年,都不具有任何第二性徵,也不會因為荷爾蒙,產生求學期間不需要的性慾,藉此降低所有因為「性」所產生的問題。所以在影片中,可以看見學生制服的設計,都將去除性別特徵,來展示去「性」的情境。

顧廣毅有感於,先前許多家長和宗教團體,對於中小學性教育和納入多元情慾的爭論,希望青少年可以保存「純潔」的社會現象,作為計畫的開端,因為他好奇身體比年齡更早性成熟,這種時間上的不吻合。因此他透過生物藝術和推測設計的應用,想像出一個情境,透過藥物,把青春期延期,以便於在18歲以前保持純潔的計畫,作為探索醫療科技、衛生政策與青少年性自主等之間的交互關係。

為了讓計畫走入現實生活的討論,顧廣毅在也將於10月12日在空總共享吧,舉行作品座談和世界建構工作坊。在座談現場,藝術家將建構一個虛構世界,透過被建構的世界作為平台,讓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的主體以及「性」的議題,進行深度思辨。屆時,朱子宏醫師也將帶來主題演講,藝術家會帶領參與者,分別扮演未來情境中對於「性與醫學科技」的議題的正反方,並進行設計與辯論。

除此之外,顧廣毅日前以《虎鞭計畫》參與2019年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隨後也將在2019台北數位藝術節「再轉存」,展出《千年人參計劃》,展期將從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顧廣毅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代謝專科與小兒內分泌科的朱子宏醫師對談影片。

媒體查詢:

翁浩原 | 翁氏工作室 | pr.weng.studio@gmail.com | +886-905-655-603

(藝術家顧廣毅,可接受採訪,以及邀稿等邀請)

展覽資訊:

參展作品:《延遲青春》

展覽:城市震盪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時間:2019年10月5日至2019年12月8日

網址: https://clab.org.tw/event/cityflipflop/ 

相關活動:

活動:顧廣毅「延遲青春」座談+世界建構工作坊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共享吧 102

時間:10月12日(週六)下午2點至5點

費用:免費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SRKCMAHj1124kwL56 

臉書活動: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53713114784304/  

關於藝術家顧廣毅:

顧廣毅,同時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目前以台灣和荷蘭作為根據地。先後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以及高醫大牙醫系。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曾獲得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等,也曾於如德國柏林Transmediale跨媒體藝術節、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英國倫敦V&A博物館等展出。

藝術家網站:https://www.kukuangyi.com